中山概况   

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年平均温度22°C,户籍人口139.4万。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又是著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中山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建成了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民营科技园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优质产品为拳头的多元化产品结构,有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锁、凯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嘉华电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品牌。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大涌红木家具、南头空调、黄圃食品等区域特色经济蓬勃发展,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分额。全球500强在中山办了20多家企业,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610.14 亿元,工业总产值2004.4亿元。

 

中山市的投资环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 1077.2 公里,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大机场;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目前,随着神湾港的开通,中山已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码头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更是跻身全国十强、世界百强。从中山港往香港航程仅需75分钟。中山供水供电充足,并初步建成以城区为枢纽,贯通各镇区、大中型企业的宽带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

 

近年来,中山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1997年还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按照市委“三个进一步提高、两个增强”的工作方略,大力实施“产业强市”、“组团发展”、“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克服了宏观调控、能源紧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全市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2004年中山市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本市生产总值(GDP)61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7%,增速为1995年以来最高,列全省第三。增速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51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6.49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3.14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结构为5.0:65.0:30.0。全市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44005元,折合5315美元,同比增长17.3%。

 

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6.13亿元,增长20.0%,增速比同期GDP高1.3个百分点,占本市生产总值的43.6%。第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为17.87、166.49和81.77亿元,分别增长2.3%、23.8%和16.9%。其中,民营第三产业发展加速,增幅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6.7:62.6:30.7。

 

三、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与2003年同期相比,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6%,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4%。从居民消费价格的八项构成看,食品、烟酒及用品和居住类分别上涨12.1%、5.5%和4.0%;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分别下降11.3%、6.5%、3.8%、1.3%和1.0%。

 

四、劳动就业形势稳定。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82.98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17.82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81.72万人,乡镇从业人员115.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有待继续增强和提高;三次产业发展不够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