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中国广东省省辖市,国家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深圳经济特区在其辖区内。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市区距香港港岛仅45分钟车程;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多处可建深水港,水产资源丰富。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定为“经济特区”;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建市之初辖深圳、南头、松岗、龙华、葵涌、龙岗6个区。1979年10月,设立罗湖区。1980年7月,分罗湖区,成立沙头角区。1981年10月,恢复宝安县建制,辖特区外的1577平方公里。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特区内设立罗湖、上步、南头、沙头角、蛇口5个管理区。1990年1月,撤销特区内管理区,设立福田、罗湖和南山3个区。1993年1月,撤销宝安县,设立宝安、龙岗两区。1997年10月,从罗湖区分出盐田区。2004年成为无农村的城市。2004年深圳社会发展与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宝安、龙岗两区16个镇全部撤销建街道办,218个行政村全部撤销设居委会,27万村民全部转为居民。 经过25年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罕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 2004年深圳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显著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全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完成年度预期目标情况良好。 ——本市生产总值3422.8亿元,增长17.3%,完成105%。其中第一次产业增加值14.18亿元,下降19.8%;第二次产业增加值2108.14亿元,增长21.3%;第三次产业增加值1300.48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为0.4:61.6:38.0。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59271元,增长7.8%。按现行汇率计算,本市生产总值达到413.54亿美元,人均GDP7161美元。; ——工业增加值1912.96亿元,增长23.8%,完成109%; ——进出口总额1472.83亿美元,增长25.5%,完成116%,其中出口总额778.46亿美元,增长23.6%,完成114%;进口总额694.37亿美元,增长27.6%,完成1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0.14亿元,增长14.9%,完成100.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5.45亿元,增长14.2%,完成101%;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3.5亿美元,增长10.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1.47亿元,同口径增长20.1%,高出年度预期目标8.1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3%。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77934元,增长4.3%。 工业增加值增长1.6倍。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近两倍,出口总额达778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00多亿元,超过此前20年的总和,建成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发展后劲大大增强。累计向中央财政贡献2700多亿元,相当于前20年的3倍。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近3倍,达到326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5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45%,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强。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世界的排名由1999年的第十一位跃升至第四位。 机场旅客和货邮行吞吐量分别进入全球100强和50强,初步确立了区域性航空运输中心地位。 物流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初步形成。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 8115亿元和6547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获准设立中小企业板。保险、基金、创投业健康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