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概况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惠州市属珠三角经济区,现辖惠城、惠阳两区和博罗、惠东、龙门三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的1/4。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2004年常住人口321万。

 惠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从唐到近代的一千多年间,有48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其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寓居惠州三年,孙中山、周恩来曾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廖仲恺、邓演达、叶挺、曾生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皆出自惠州。

 

惠州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市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景点有900多处,属景点高密度分布区,并具有资源多样性的特点,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其中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有6处,拥有“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东方夏威夷”--巽寮湾,“苎萝西子”--惠州西湖,还有全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等。

 

早在十年前,惠州已进入中国大中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综合实力50强”的行列,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广大投资者所认同。近两年来,惠州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使惠州的环境优势更为凸现。目前,惠州已形成由深水港、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相互配套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惠州港为国家一级口岸,水路距香港仅47海里,可供建港的深水岸线30多公里,年吞吐量可达1.2亿吨,现已建成2座万吨级通用码头和43.5万吨级的原油油气码头,形成年吞吐量1500万吨的规模。京九铁路与广梅汕铁路在惠州交汇,即将建成通车的惠澳(惠州港)铁路与京九、广梅汕铁路接轨,将形成铁路连接港口的大陆桥格局。惠盐、深汕与在建的广惠、惠河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211公里,公路密度65公里/百平方公里。惠州至深圳黄田机场1个小时车程,至广州白云机场只有2.5个小时车程。全市电话普及率73.2/百人,在境内通过的多条国家一级光缆干线与境内通信网络相连接,构筑起发达的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市区自来水供水能力40万吨,输变电能力为全国主变容量超200万千伏以上的53个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惠州市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培育出TCL、德赛、麦科特、华阳等一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以及侨兴、富绅等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创立了TCL电话机、TCL王牌彩电、TCL手机、富绅衬衫、麦科特照相机、德赛电池、德赛数码龙音响、侨兴电话、CECT手机等一批工业产品名牌。建立起一批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引进了美国通用,日本索尼、松下,韩国三星、LG,荷兰飞利浦和中国联想等国内外著名厂商、跨国公司在惠州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逐步构建起以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一齐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格局。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5.2亿元,工业总产值1216.3亿元。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办起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7家。目前,惠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池和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成为中国华南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

 

2004年,惠州围绕建设珠三角东部经济强市和广东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的目标,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质量逐步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68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90.96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211.19亿元,增长21.7%。三次结构由上年的12.458.828.8调整为12.157.130.8。人均GDP23642元,增长13.1%。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4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9.3%。税收总收入114.71亿元,增长20%,其中,国税86.66亿元,增长18%;地税28.05亿元,增长26.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1%(见表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4%了;服务价格上涨0.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5%。

 

年末全市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53.51万人,比上年增加2.6万人。全年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的有62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民营增加值完成215.1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4%,比上年增长14.1%。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82.82亿元,增长16.0%;民营第三产业增加值82.46亿元,增长17.1%,分别占全社会相应行业的比重为23.8%和39.0%。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纳税额完成19.71亿元,其中地税部分10.82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比重的38.6%。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1.05万家,当年新注册2751家;共有个体工商户8.29万户,当年新注册20092户。

 

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工业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企业效应不尽理想;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